English

不废胸头一像高

2000-04-0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钟敬文 我有话说

 吾生步履多蹉跌,

 不废胸头一像高。

——《访中大旧址大钟楼怀鲁迅》,

 1989年11月12日作。

鲁迅是一位文化巨人,他对中国新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,多样的。

鲁迅既是优秀的短篇小说家,又是卓越的文学史家——包括小说史和汉文学史;既是有成就的文献学者,又是可以信赖的翻译家;既是杰出的民间文艺学家,又是木刻艺术的鉴赏者和提倡者……。

在如此多样的贡献之上,是大量战斗杂感文(一般称为杂文)的作者,成为无与伦比的社会、文化批评家。他这方面的著作,尖锐地揭露了社会的丑恶、民族的脓疮,使正气升腾,道义矗立。

鲁迅,决不是什么一般的作家,学者,他是一位刚毅的战士,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精魂!

鲁迅,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魁杰,也是世界上不多见的文化英雄!

我从年青时起,就是鲁迅的崇敬者,是90年来从他的言论和行动中得到滋养和启发的学生。

从20年代后期起,我开始写一些关于他的文章,特别在“文革”后期到“拨乱反正”后的前几年,由于教学和参加有关会议等的需要,通过比较认真地学习和探索,陆续写下了几篇关于他的学艺和生涯的讲稿及一些论文。

这些文章,包括一些诗歌,虽然浅薄,但是,多少表现了我对这位文化巨人和民族战士的崇敬和理解。

近来社会情况变迁,有些人对鲁迅有这样那样的看法,我理解他们这种心情。但是,对于评论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巨人特别是民族文化斗士,首先——或主要应该看到他那不可企及的地方,看到他对当时乃至于未来的巨大作用——使凶残、顽劣者畏惧,使懦弱、受苦的人振奋。我是说要着眼于他的大处,要处!至于其它一些次要的事情,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,失误,那就应该看得轻淡些,——自然可以也应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论,以为后人的鉴戒。但不要轻重无别,乃至于轻重倒置而已。

80年代初,我国学界热烈地纪念鲁迅,为增添气氛,我汇集过去的著述,刊印了一个集子《关于鲁迅的论考与回想》,并一册译文《鲁迅的印象》。时间过去将20年,这些出版物都已绝版了。现在王得后同志应中国文联出版社的邀约,把我的旧文集增补、改订一番,并附以那册译文,成为现在这个新本子付印,并希望我写篇新序,我不能固辞,援笔简单写了上面几段话。

临末,我还想赶说几句。

现在正是经济大潮汹涌的时候,有些学界同人的思想也变化了,像二三十年代那种战斗精神多少被忘却了。自然,我们学界仍然有同志在继承着鲁迅的杂文传统,头脑清醒,态度恳切,笔力也不弱,勤奋地作着鲁迅当年所企盼的“‘文明批评’和‘社会批评’”。就我个人的感触看来,鲁迅当时所发挥的那种战斗精神,现在一样需要,不过战斗的具体条件有所不同罢了。如果这种看法是对的,那么,今天的学界,特别是青年的学子,对于鲁迅的著作是不容淡漠的。在他们的这方面的学习中,我希望我这本不成器的著作对他们多少能起些有益的协助作用。我想,这也许正是得后要重编这本书和我答应他这样做的意思吧。当然,这也是我个人所希望的。

最后,让我谢谢这本书的重编者和出版者;并借此对已成故人的增田涉教授表示敬意和怀念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